貝貝的修煉故事

【光明網】貝貝於一九九七年五月開始跟隨父母修煉,當時年僅九歲。貝貝經常利用自己做完功課剩餘的時間跟媽媽一起到學法小組學法。從修煉開始至今,大法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深深地紮下了根,他事事以法為師,嚴守心性,面對考驗,毫不退縮,承受了連一般不修煉的大人都難以承受的苦難,下面僅舉他在五年之中的幾個修煉故事。

(一)
九七年九月的一天,貝貝到教室前面的飲水機前喝水,一不小心碰到了正在旁邊接熱水的同學,杯裏的熱水濺出一點,燙著了那個同學的手,那個同學一下子急了,把杯裏剩下的多半杯開水一下子都倒在了貝貝的左胸上。當時穿的正是襯衫,不一會兒就起了好多水泡。當時貝貝沒吱聲,沒有怪罪那位同學,不急不燥,守住心性。班裏的同學可嚇壞了,趕緊找來了班主任老師。班主任一看,出了那麼多大水泡,就通知那位學生的家長,一起來到了貝貝家。那位學生的家長見到貝貝的家長後感到很尷尬,不知說什麼好了,班主任滿臉不好意思,貝貝的父母雖然心疼孩子,但很諒解學生家長和老師,沒有說責備的話。貝貝的媽媽問了事情的經過,安慰了學生、家長、班主任。貝貝的同學眼淚含在眼圈中,也嚇壞了。這時貝貝對媽媽說:“麻煩老師,心裏真難受。”老師和家長感動得不知說什麼好。下了樓,走到樓外,那家長說:“我本想來挨一通臭訓,結果……,真是慚愧啊!”當晚,貝貝做完功課躺下睡覺時,媽媽看著亮晶晶的水泡問他痛不痛,他說不痛,媽媽輕輕地把被蓋好。修煉人都知道好壞出自一念。第二天早上再看水泡沒了,皮膚好好的。從那以後,那個學生也再不像以前那麼調皮了。

(二)
九九年下學期貝貝上了初中,從小學升初中考試近500名學生考了前5名。

開學一個多月,媽媽要去北京上訪澄清法輪功被無端誣蔑的事實。媽媽臨行前問貝貝:“去北京證實大法你去不去?”貝貝堅決回答道:“去。”媽媽先去了北京,隨後貝貝跟隨爸爸來到了北京信訪辦。沒等進去說一句話,就被抓了。同一天一家三口都被帶了回來。爸爸被拘留,貝貝同媽媽被帶到610辦公室。在那裏,貝貝看到了一個堅定的大法弟子所面對的是什麼,貝貝看到媽媽望著他痛苦的表情,鼓勵媽媽說:“媽,你放心,我還要上學,你堅決不能寫保證書!”貝貝的話令在場的人都十分震驚。媽媽也被關進了拘留所。人們很難想像一個11歲的孩子此時怎麼獨立生活呢?

但師父慈悲地在看護著每一個大法弟子,從未獨自一人去過奶奶家的貝貝乘上公共汽車,從老家一人將年近八十歲的奶奶接了回來。貝貝爸爸、媽媽被無端關押,這對奶奶來說打擊是非常大的。貝貝回到了學校,學校的領導、老師輪番找他談話,讓他寫保證,不練了。貝貝堅決不寫。老師問為什麼,貝貝回答:“我不能說假話。”老師迫於壓力,嚴厲地說:“不寫,你背書包回家。”貝貝堅定地回答:“回家就回家!”貝貝背上書包就回家了。回到家奶奶著急地也再三勸,還有一些長輩每天都來勸他寫保證書說假話。但是孩子憑著對大法的純真、堅信真、善、忍做好人,他挺了過來,堅決不違心說假話。這是連有些大人都做不到的啊!一個11歲的孩子承受著本不該承受的,這一切究竟是誰造成的?善與惡,是與非,人們會分辨清楚的。

(三)
三年來江羅集團對大法弟子的迫害逐步升級,貝貝一直被迫過著缺少爸媽照顧疼愛的生活,以他幼小的心靈承受著多少人世間的冷酷。

2001年12月5日貝貝的媽媽因真相資料在上班期間被抓,當時貝貝父親還被關在教養院。警察挾持媽媽並抄了家。貝貝在學校得知後,急忙趕回家,目睹著媽媽被戴著手銬,一動不讓動,警察穿著皮鞋在屋裏的地板上踏來踏去,每個角落都翻遍了,屋裏煙霧繚繞。貝貝正視惡人:“請你們不要在屋裏抽煙!”一個老警察對貝貝罵罵咧咧。當時媽媽阻止警察罵人,並發正念。警察抄走了家裏的真相資料及電腦,並把媽媽關進了看守所。貝貝成了孤兒,鄰居都知道媽媽的平素為人,也知道煉功人好。他們主動地照顧著貝貝的生活。當貝貝到看守所看望媽媽時,貝貝還安慰媽媽說:“我挺好,不冷、不餓。”眼裏含著淚的媽媽把眼淚咽了回去,媽媽心裏也輕鬆了許多。在貝貝的鼓勵下,媽媽在獄中更加堅定,不畏迫害向幹警以及犯人講真相,並使有緣人得法。後絕食要求無條件釋放,於2002年4月19日闖出魔窟。但610還不肯放過媽媽,又企圖抓捕,媽媽僅在家呆了10天,又不捨地離開貝貝,被迫流離失所。貝貝也僅僅和母親團聚10天,不得不又分開。貝貝在跟別的同學講媽媽的絕食經過時,他為媽媽自豪。貝貝的爸爸在教養院不斷地向那裏的幹警洪法,而且十分堅定,到期被放回家。

哪個孩子不戀父母。哪家父母不想讓孩子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看了貝貝的真實經歷,如果你是位母親的話,如果你是位教師的話,如果你是與貝貝同齡的話……,我們又作何感想呢?江XX為了妒嫉、權勢、利慾而發起的對信奉真善忍的人的迫害,能給社會帶來什麼呢?多少的家庭還在承受著妻離子散的煎熬,只為了敢說一句真心話。修煉真善忍何罪之有?
(9/17/2002 8:29:56 PM)(http://www.xinguangmi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