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坐懷不亂

「坐懷不亂」的故事在中國歷代廣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認為是遵守傳統道德的典範。現在,人們還用「柳下惠」或「坐懷不亂」來形容男子在兩性問題上的作風正派。

但是這個成語典故的由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

河南濮陽被稱為龍鄉,歷史悠久,神傳文化源遠流長,祖輩為我們龍鄉兒女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據史料記載, 柳下惠(前720—前621)展氏,名獲,字禽,春秋時期魯國人,是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後裔。「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則是他的謚號,所以後人稱他「柳下惠」。據說他又字「季」,所以有時也稱「柳下季」。他做過魯國大夫,後來隱遁,成為「逸民」。因他居官清正,執法嚴謹,不合時宜,棄官歸隱,居於柳下(今濮陽縣柳屯)。

「坐懷不亂」的說法出自《詩經•小雅•巷伯》毛亨傳。毛亨註釋《巷伯》這首詩時講了一個故事:魯國有一個獨處一室的男子,鄰居是一位獨處一室的寡婦。一天夜裡暴風雨大作,寡婦的房子被摧毀,婦人來到男子這裡請求庇護。男子不讓婦人進門。婦人從窗戶裡對他說:「你為何不讓我進來呢?」男子說:「我聽說男女不到六十歲不能同居。現在我還年輕,你也一樣,所以不能讓你進來。」婦人說:「你為何不像柳下惠那樣,能夠用身體溫暖來不及入門避寒的女子,而別人也不認為他有非禮行為。」男子說:「柳下惠可以開門,我不能開門。所以我要以我的『不開門』,來向柳下惠的『開門』學習。」這個故事說明,最晚也在西漢初年的時候,就有了關於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傳說,只是有些語焉不詳。

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純正蒙求》進一步豐富了「坐懷不亂」的細節:魯國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遠門的晚上住在都城門外。當時天氣嚴寒,忽然有一位女子來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凍死,就讓她坐在他懷中,用衣服蓋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沒有發生越禮的事。

也有傳說是:盛夏某天,他外出訪友,返回時,暴雨大作,隧直奔柳下南郊古廟暫避,正待跨入門檻,才見一女子正在殿中裸體擰衣,他急收步速返,且背向殿門,坐於殿前古槐樹下,任憑雨水澆注。女子發覺,羞躲門後。慌著濕衣,待雨稍停匆忙離去。後人得知傳為佳話。故有「柳下惠坐懷不亂」之美譽。

柳下惠既有治國安邦之才,又具正人君子之風。因他秉公無私,無視權貴,執法嚴明,剛正不阿三次被罷免,從無怨言。後世的孔子、孟子將他列為「被遺落的賢人」,孔子讚揚他:「降志辱身,言中倫,行中慮,斯已矣。」又說:「藏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魯僖公二十六年,齊興師伐魯,群臣名言尚武,獨展禽力主尚和,派人到齊勸說退兵,使人民免於戰亂。故有善於講究貴族禮節著稱。

《孟子》中說「柳下惠,聖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聖」之稱。

孟子對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書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並稱四位大聖人,認為他不因為君主不聖明而感到羞恥,不因官職卑微而辭官不做;身居高位時不忘推舉賢能的人,被遺忘在民間時也沒有怨氣;貧窮困頓時不憂愁,與鄉下百姓相處,也會覺得很愉快;他認為自己和任何人相處,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響。因此,聽說了柳下惠為人處世的氣度,原來心胸狹隘的人會變得寬容大度,原來刻薄的人會變得老實厚道。孟子認為像柳下惠這樣的聖人,是可以成為「百世之師」的。

在主要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中,柳下惠被認為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明嘉靖《開州志》載,柳下惠墓地在開州(今濮陽東南六十里外大韓村南)明代萬曆年間,曾在此建碑修祠,碑題「和聖柳下惠之墓」。

清知州的李符清謁(拜見)柳下惠墓,題詞曰:「昔聞柳下風,今官柳下裡,惟介故能知,我我復爾爾,遺謁表墓門,俎豆春秋祀,興起百代人,何況桑與梓!」

而當今中共卻破壞傳統文化和道德,違背宇宙規律,強制給人們灌輸邪惡的黨文化,破壞人與人之間、人與天地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人們只有退出中共及其一切附屬組織,清除頭腦中的黨文化並認清其邪惡本質,回歸良知善念,才能前程光明而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