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淮河大水
繼2003 年淮河洪水,僅僅相隔3年,2007年淮河流域再次發生全流域性大洪水,安徽省再次遭受嚴重的洪澇災害。2007年6月19日人梅,7月 26日出梅,梅雨期37天,比常年平均多12天。期間安徽省先後有4次明顯降雨過程,即6月19一23日、6月29一7月8日、7月13一14日、7月 18一23日。
2003年淮河大水
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發生了持續性洪澇災害,主要暴雨過程出現在6月下旬~7月下旬初。這期間淮河流域先後共有7次強降雨過程,分別出現在6月22~23日、6月24~27日、6月29日~7月3日、7月4~7日、7月 8~11日、7月12~13日、7月21~22 日。由於降雨時段集中,降雨量大,雨帶穩定,造成淮河流域嚴重洪澇災害。其中最大降雨發生在6月22日8時~7月22日8 時,部分地區降水在400毫米以上,局部地區達946 毫米,此次降雨為淮河流域自1954 年以來的最大降雨。
1991年淮河洪水
1991 年淮河、太湖流域發生大水,淮河受淹耕地401萬公頃,受災人口5423萬人,倒房196萬間。 1991年5月21日至7月15日的56天時間內,我國江淮地區發生了兩次集中性降雨過程。洪澤湖蔣壩最高水位達14.06米,三河閘最大洩量8450立方米每秒,入江水道金湖最高水位11.69米,超過歷史最高記錄0.50米。
1975年淮河洪水
8月上旬淮河上游出現罕見的特大暴雨,河南省泌陽縣林莊3天雨量達1605.3毫米,位於暴雨中心地區的兩座大型水庫失事,河南省有820萬人口,106萬公頃耕地遭受嚴重水災,倒塌房屋560萬間。
1954年淮河洪水
1954 年夏季,淮河流域發生了類似於1931年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河南、安徽、江蘇3省遭受嚴重的洪澇災害,其中安徽災情最重。據淮河水利委員會規劃設計院1986年計算成果,1954年淮河干流正陽關和洪澤湖中渡以上30天洪量為50年一遇。整個7月份,連雲港、徐州、許昌一線以南雨量均超過 300毫米,雨區主要分佈在淮河正陽關以上流域。淮南山區及洪汝河、沙穎河中下游雨量最大,有4處暴雨中心:史河上游吳店月雨量1265.3毫米;淮河王家壩923.8毫米;沙穎河支流汾泉河臨泉1074.9毫米;沱河宿縣963毫米。
1931年長江、淮河大水
該年水災遍及全國16個省份。災情最重的長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湘、鄂、贛、浙、蘇、魯、豫、皖8省,農田受淹面積973萬公頃,受災人口5127萬人,占當時8省人口總數的1/4,死亡22萬多人。在淮河流域,從6月下旬淮河上游出現暴雨開始,到7月中旬,洪水開始從河南衝入皖北,洪澤湖以上 32000平方公里的地區成了洪泛區。安徽北部受災最嚴重的十五個縣,有60%的田地被淹。
(資料來源:網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