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俑」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製作殉葬的偶像。
戰國時期,孟子不遠千里來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我非常希望聽到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棒和刀殺死人,(性質)有什麼不同嗎?」梁惠王說:「沒有什麼不同。」孟子又問:「用刀殺人跟施行暴政害死人,二者有什麼不同嗎?」惠王答道:「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說道:「如今,您的廚房裡放滿鮮肥的肉,馬棚裡養著壯實的馬,可是老百姓卻面帶饑色,許多人因為飢餓而橫屍野外,這就如同帶領著野獸去吃人啊!野獸自相殘殺,人們見了尚且覺的可惡,而身為百姓的父母官,卻不能禁止野獸去吃人,這怎麼能算得上是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第一個造出陪葬用的木俑或土偶的人,應該會斷子絕孫吧!』這是因為『俑』像人的樣子卻用來殉葬,以至於發展成殉葬活人的壞風尚。(這樣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使那些老百姓飢餓而死呢?」
「作俑」由此而來。後人用其比喻首開惡例的人。
在中共五十多年的暴政統治下,超過六千萬的中國人被害死,而且中共是「不僅在肉體上消滅,還要在精神上強迫人屈服」的始作俑者,今天的中國老百姓對中共噤若寒蟬,就是其專制統治下的結果。孔子若有知,一定不單只會發出「作俑者應斷子絕孫」的感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