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賦卷》賞析

蘇軾《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賦卷》賞析

作者:陸志仝 整理

[洞庭春色賦(局部) 吉林省博物館藏]

蘇 軾才華橫溢,詩詞文賦而外,對書畫也很擅長。他於書法遍覽晉唐諸家,轉益多師,自成一家,長於行書、楷書,筆法肉豐骨勁,跌宕自然,同蔡襄、黃庭堅、米芾 並稱「宋四家」。傳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帖》、《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賦卷》等。他自稱「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 (《次韻子由論書》)。

[洞庭春色賦(局部) 吉林省博物館藏]

《洞 庭春色賦》與《中山松醪賦》,均為蘇軾撰並書。此兩賦並後記,為白麻紙七紙接裝,紙精墨佳,氣色如新,縱28.3厘米,橫306.3厘米,《洞庭春色賦》 行書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中山松醪賦》行書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題十行,八十五字,前後總計六百八十四字,為其傳世墨跡中字數最多者。《洞 庭春色賦》(文)作於公元1091年冬,《中山松醪賦》(文)作於公元1093年,均為蘇軾晚年作品。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蘇軾被貶往嶺南,在途中 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縣)書此二賦述懷。自題云:「紹聖元年閏四月廿一日將適嶺表,遇大雨,留襄邑,書此」。

[中山松醪賦(局部)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 時的蘇軾筆墨更為碩健,結字極緊,意態閑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乾隆皇帝曾評:「精氣盤郁豪楮間,首尾麗 富,信東坡書中所不多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王世貞云:「此不惟以古雅勝,且姿態百出,而結構謹密,無一筆失操縱,當是眉山最上乘。觀者毋以墨豬 跡之可也。」。明末清初書畫家、鑒賞家張孝思云:「此二賦經營下筆,結構嚴整,郁屈瑰麗之氣,迴翔頓挫之姿,真如獅蹲虎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