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明網】長久以來,金城的爸媽都在都市里工作,听說感情不好,也很少回來南投看金城這獨子。每天,念國小四年級的金城就和阿嬤住在一起,相依為命。
也因沒有父母教導,金城變成一個頑劣的小孩,他在學校里,常欺負同學;放學時,路邊撿到樹枝,就往人家院子里丟;有時,甚至撿石頭,莫名其妙地對小朋友亂扔。一天,有個老阿嬤帶著孫子來向我告狀,說金城又拿石頭丟她小孫子……
說真的,我很頭痛,金城沒有父母同住,行為是如此頑劣、乖張,我也講過他好幾次,但都沒用,他還是我行我素。
不過,金城的體育很棒,賽跑都是「第一名」;相反地,我的小兒子手腳不靈光,賽跑都是「最後一名」,所以我靈機一動,就對金城說︰「金城,你賽跑那麼棒,你來當老師兒子的『賽跑老師』好不好?」 金城很高興地說「好」!可是我那才念一年級的兒子十分害羞,不肯學賽跑!不過,金城天天很有耐心地,自己跑操場、示範給我兒子看;跑了六、七遍之後,我兒子才肯和金城手牽手、學習慢跑。
一天,金城發高燒,兩天沒來學校上課。中午,我到菜市場買了一些隻果,再到金城家探望他。金城,和阿嬤住在一個又黑又暗的屋子里,他的小床,就擺在客廳的角落,沒有窗戶,沒有亮光。 全身發高燒、躺在客廳小床的金城,一看到我,就開始掉眼淚;而年老的阿嬤也難過地在一旁說︰「這囝仔發燒成這樣,我嘛不知要怎麼辦?他爸媽已經半年多沒回來看他了……」 。
我從沒看到金城哭泣過,以前他都是頑劣不冥地向人扔樹枝、丟石頭。可是,這孩子,爸媽似乎已經不要他了;他,躺在床上,孤伶伶地,把一張哭泣流淚的臉,轉向陰暗的牆壁。我靠近金城,蹲下來,摸摸他的額頭,拭去他眼淚,也用涼的濕毛巾擦擦他的臉,並把隻果放在他的床頭。看著金城,我突然覺得,他不是頑劣、不听話的壞小孩;他,只是缺乏「爸媽的愛」的可憐小孩啊!
此時,我撫摸著金城的頭,看著他的淚,嘴巴也哼唱著「兒歌」「藤搖籃,竹搖籃,好像一只小小的船;小寶寶,閉上眼,快快坐船出去玩!飄大洋,過大海,不用槳、來不用劃;小寶寶,閉上眼,快快坐船出去玩……」
不久,發生了「921 大地震」,學校附近也是極為嚴重的災,房屋倒了到處斷垣殘壁,沒水沒電、電話不通,大家也都不敢住在高樓,紛紛跑到空地住帳篷。而我和家人,晚上也舍六樓住家(還好大樓未倒),而暫住在我教室里。
那時,學校停課,災一片殘破、荒亂的景象,我們白天也都到處當志工;說真的,班上是不是有小朋友在地震中罹難,我真的不知道!可是,當我偶爾回家時,我听到電話答錄機中,有一個聲音,打了好幾次來︰「老師,你好嗎?……我騎腳踏車到處找你,都找不到你……老師,你好嗎?……」那是金城的聲音多麼可愛、多麼溫暖的聲音!
兩天後,金城騎腳踏車到學校來,意外發現我住在教室里,他好高興;他看我在教室沒有水,就立刻回家,在路邊排隊、要水,然後抬了一大桶水來教室給我。隔天,當我清晨六點醒來,發現教室外的窗台上,放著一大碗「熱騰騰的稀飯」;正當我查看是誰放了這稀飯時,只見一人影從不遠辦公室的角落閃過。我沒看見他的臉,但我真心收下他的好意吃下一碗「熱騰騰的稀飯」!
翌日,清晨一起床,開門,教室外又是一碗「熱騰騰的稀飯」!這次,他不巧被我撞見了,是金城,跟我心中猜想的人一樣!于是我問他︰「金城,這稀飯是你拿來的?」金城點點頭。我又問︰「那稀飯是哪里來的?」金城不好意思、羞怯地說︰「老師……是我早上五點多去跟人排隊,要來的!」此時,我的眼眶頓時紅了起來!孩子,謝謝你,真的謝謝你一大早起床、跟人家去排長長的隊,把一大碗「熱騰騰、充滿愛的稀飯」送來給老師!這,淡淡的菜稀飯--是我一生中所吃過 「最香、最好吃」的稀飯!
唐朝有個百丈禪師,在一個很冷的天氣,叫他的徒弟撥看爐中是否還有火?徒弟輕輕撥了一下,說︰「師父,看不見火,沒有火了!」于是百丈禪師就親自用鐵條深深一撥,發現爐中還有零星的火種,就指給徒弟看︰「你看,這不是火嗎?」
的確,人也是一樣,只要「深深一撥」,就可發現火種心靈深處的火種它,依然可以慢慢地「發光、發熱、綻放光芒」!教育心理學中,有所謂的「亮點治療」,亦即每個孩子、每個人都有其「生命的亮點」;老師和父母,都必須盡量發覺其「亮點」,並藉此鼓勵他、贊美他、給他有表現的機會,也讓他的生命亮點「更加明亮」!
其實,教育,不就是在「點燃孩子的心燈」、「點亮孩子的希望」嗎?沒有什麼壞孩子,只有不到位的教育。愛的教育,並不在要求對方「立即改變」;愛,是需要投資的,我們需要投入「關心、耐心與信心」,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亮」與「能」。
因此,每個孩子、每個人都希望「被看重、被接納、被肯定」;只要我們有慧眼,就可以將□馬,變成「千里馬」;只要老師有耐心、有愛心,頑劣的孩子也可能變 成「鑽石」和「珍珠」啊!
人與人的溝通是互惠的,只要「打動他、感動他、Touch他」,他就會「謝謝你、感恩你、回報你!」沒有一件事情不是練習而來;老師的「愛和鼓勵」,也是需要練習的! (http://www.xinguangmi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