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習俗 : 春聯和對聯

【光明網】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源於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神荼”和“鬱壘”是傳說中的降鬼大神,人們把他們的名字書寫在桃木板上掛在門口用以驅鬼壓邪。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裡,開始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到了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明太祖朱元璋曾大力提倡對聯,還親自微服出城挨戶觀賞。入清以後,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 ,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從宋代起做官的就開始在官署衙門撰題對聯,以表明自己的官風、原則、操守等等。到了清代則幾乎普遍到了各級官衙了。

古人的作官道德就其要者來說,大約有5項內容。

一曰不貪不賄。

《七修類稿》載明代弘治年間吏部尚書王恕官署門聯為:

任於朝者,以饋送及門為恥;
任於外者,以苟且入都為羞。
嘉靖年間的一副對聯:

要一文,不值一文,難欺吏卒;
寬一分,民愛一分,見佑鬼神。
上聯直刺那些愛鑽錢眼的貪官污吏;下聯則說明官愛民與民愛官的關係。

二曰愛民如子。

清代作詩有些名望的余小霞任三防主簿時的署聯為:

與百姓有緣,才來斯地;
期寸心無愧,不鄙斯民。
他為桂林知府寫的儀門對聯也很有名:

此是公門,裹足莫幹三尺法;
我無私謁,盟心只凜一條冰。
那些想循私舞弊的人見此,免不了要心寒腿軟。

三曰法嚴法慎。

清代張鼎任徐州兵備道,統兼軍事、航運、海防,權益極大,他的道署對聯就是要表明自己官心似水。對聯寫得也很藝術:

地當黃運之中,水欲治,漕欲通,千里河流,涓涓都從心上過;
官做軍民之主,寬以恩,嚴以法,一方士庶,笑啼都到眼前來。
四曰克己奉公。

為政不在言多,須息息從省身克己而出;
當官務持大體,思事事皆民生國計所關。
這是清代趙慎珍桂林府衙對聯。

五曰政績昭然。

清代工部尚書彭元瑞先任浙江督學時,門聯為:

天地自成文,湖山有美;
國家期得士,桃李無言。
是表示要多培養人才。樑上國任奉天府丞時署聯是:

勉力為之,正人心,原風俗,實惟根本;
文治彰矣,拔真才,加訓迪,勿懈功夫。
以端正社會風氣,選拔才識之士為己任。

還有一類比較特別的對聯也很值得介紹。古代地方酷吏有被老百姓趕走或殺死的,群眾會說他們損陰德,咒罵他們無後或子女殘疾。有的對聯就以此為內容作為對自己的警戒。有個叫汪輝祖的就撰寫了如下一聯:

官名父母須慈愛;
家有兒孫望久長。
清代山東金鄉縣令王玉池這樣提醒自己:

眼前百姓即兒孫,莫言百姓可欺,當留下兒孫地步;
堂上一官稱父母,漫說一官易做,還盡些父母恩情。
這種用對聯權做施政綱領,對建立威信、貫徹政令確實起到了積極作用。如清代武承謨任無錫縣令,在接印前一日就懸掛了4副對聯做安民告示。其中衙前照壁上的是:

罔違道,罔不容情,不受賄,招搖撞騙,法所必嚴。
大堂聯為:

人人論功名,功有實功,名有實名,存一點掩耳盜鈴之私心,終為無益;
官官稱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幾件懸羊賣狗的假事,總不相干。
這些對聯語露冷鋒,話帶刀音,好人感到快意,歹徒覺著無情,聯語一貼出,“四鄉人皆聚觀”,“時先聲所奪,平日紳衿之出入縣庭者,皆悚息危懼,有避至他省者”。

(http://www.xinguangmi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