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信仰是超越仇恨的力量——讀《為幸福而哭泣》有感

中國有一句成語叫“嫉惡如仇”,就是說對待敵人要像對待仇人一樣冷酷無情,但一個具有豐富人性的人,即使是與仇人狹道相逢,也不會丟掉“人”身上最寶貴的東西。摩羅在《把敵人變成人》一文中轉述了1944年蘇聯婦女們對德國戰俘的場景,這些婦女“她們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戰爭的受害者,或者是父親,或者是丈夫,或者是兄弟,或者是兒子,讓德寇殺死了”,

士兵和警察們竭盡全力阻擋著她們,生怕她們控制不住自己的衝動,然而當一個老婦人把一個黑麵包不好意思地塞到一個疲憊不堪的、兩條腿勉强支撑得住的俘虜的衣袋裏時,整個氣氛改變了,婦女們從四面八方一齊擁向俘虜,把麵包、香烟等等各種東西塞給這些戰俘。叙述這個故事的葉夫圖申科說了一句令人溫暖的話:“這些人已經不是敵人了,這些人已經是人了……”這兩句話道出了人類面對世界的苦難時所能表現出來的最善良的和最偉大的對生命的關懷。

那些“作過惡”的人常把責任推給歷史環境或“集體作惡”,但在同樣的時代,那些偉大的心靈却照樣能够體現出人類最偉大的品質,像摩羅在《爲貪污的人送錢》一文中寫文革時期一個供銷社的員工因爲貪污一些大米和糧票而被批鬥,對于這個人見人恨的“貪污”犯,“父親”却始終沒有把他當作壞人,只是惦記著這個人現在需要幫助,于是“打開箱子拿錢,在煤油燈下一張一張地數鈔票,然後就連夜給那個人送錢去了”。我想在這種時刻肯定會有人見風使舵,甚至“痛打落水狗”,“父親”跟這個人幷沒有深交,却和俄羅斯那些婦女們不約而同地走到一起。這裏包含著一個樸素的原則:別人犯了罪,理應受到相應的懲罰,但爲了使我們繼續成爲“人”,應該人道地對待這些人。

生活在充塞著“仇恨”目光的世界中,是一件令人沮喪的事情,但上面這兩個故事却讓我感受到了人類最偉大品質的巨大震憾。這些品質雖然樸素却又十分强大,它具有超越仇恨的屬性和力量,這正是我們存在下去的勇氣和信心所在。

人類超越仇恨的力量來自于這個原則:“相信上帝的人應當在生活中體現他們的信仰,而不信上帝的人則應本著愛與正義的原則而活著。”

人哪,看看你脚下這片熱土吧,它的身上到處都是悲慘和困苦的痕迹,難道你還忍心用仇恨的雙手在大地上再挖一個坑,埋葬了別人的尸體,同時也埋葬了自己生命的創造力和希望?這個世界是多元化的,怎麽可能只有這麽一種解决方式呢?所以,讓我們超越仇恨吧!

我們能够超越仇恨,是因爲我們相信理性的力量可以彌補人的局限性。托馬斯·內格爾說:“用一種比我們肉眼所能擁有的視野更廣闊的視野來看待我們自己,我們便成爲自己生活的旁觀者。”“我”永遠只有一個,但是“我”觀看“我的行爲”的視角却可以有兩個:當你局限在以“我”的視角看問題時,只能看到冰山的一角,幷且會與不同意見的人爭吵不休,當你“將心比心”能够跳出自己用“他人”的視角看問題時,就等于站在更高更闊的制高點俯視“自己的行爲”,到那時你也許會發現自己原來的觀點是很狹隘短視的。當然,這需要有一種內在原則始終警示著你:我的目的是爲了選擇更正確更合適的道路,所以我把別人和自己的意見不帶偏見一幷予以考慮和論證。樂于調整自己的態度和接受別人的意見,是勇敢者的行爲,幷且總是能够得到比較滿意的結果。當每一個人都能體現出豐富的人性和對生命的關懷時,也就擁有超越仇恨和敵意的心理力量,心靈就會恢復健康,世界重新充滿了活力和光彩,道路也因此變得更加開闊。(http://www.xinguangming.org)